國學與制度的盛衰

論語》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世相當於三百年。「世」可以用「時」角度來理解;「禮」還有「事」的含義,「事」即包含著社會的制度、經濟、文化等等各方面,最大的「事」莫過於制度更迭,古時即改朝換代。在儒家出現之前,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朝代已有夏、殷、周三代,殷取代夏,周取代殷,世事多變的歷史,影響著每個社會人的思想。殷代的制度文化是從夏代那裏繼承發展而來的,是在夏代制度的基礎上去掉不合時宜的事,增加適合當時執政者所認之事,這樣的變化同樣,周代的制度文化也是從殷代繼承發展而來的,經過損益,其變化至後世歷朝歷代的更迭,便有跡可循,未來的制度就是現在的去蕪存菁方向而展開。


夏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始建於公(西)元前2100多年。若以現代對社會的分類標準來看,夏殷周三代屬於原始制度社會,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先祖們必須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從而保證族群的延續,如此意志產生了「互助文化」,共()體的概念也由此而生,原始社會不斷進步共()體也繁衍出許多個()體,亦成了華夏文明的初始。

所謂什麼主義,都不過是人為的一種假設形容策略定義,並沒有絕對實質目標的終端,歸結到底文明的存在就是人類自身自我調節透過人與人的互動及互助,彼此之間提供的保護網。共產和資本只是分別對於財富管理上的策略不同,無關政府當權者是獨裁制還是合議制。制定制度的是人,使用制度的亦是人,制度只是提供共體和個體間暢通的管道。

制度的體系根據社會的需要而系統化,所有制度其創建與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人類存在的根本意義服務,這個意思就是保護人類各以最適宜的方式生存,並使每個人藉生存環境而理解、達到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知行合一」、佛家的「身心合一」、基督教的「政教合一」。

孔子一生開辦「私學」借鏡「周禮」,秦始皇焚燒坑儒僅到秦二世,漢朝可以說間接恢復了部分「周禮」的形式,雖把儒家文化納入了制度,但採用的是「儒術」。漢朝之後,宋代、明代、清代,歷朝歷代接均對前朝制度有所「損益」,而非儒心,也就是一些外表包裝缺乏其本身的內涵。時代變遷,思想制度在不斷更迭當中融合或消失,只要認真的探究,歷朝歷代最興盛的時期,百姓大部分相處之間最為互信,最衰敗的時候就是文官體制敗絮。其中唯有一支文化主線沒有斷,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載體,為華夏文明奠定了二千多年的基石。


「華夏」
《中論》考偽5:........,猶物之繁於時也。物者、春也,吐也,布葉、秋也,凋零、東也。........。

後漢書‧紀‧皇后紀上51》:........。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