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歲月(修)


  中華文化思想方面可追朔到華夏文明中周朝一本流傳至今的經書-『易經』,歷史考究上目前訊息來自於周文王的思想『易』,能成經書關鍵在其子周公旦(即現代依然常說到的夢周公)。自周室王權衰落,進入史實著名春秋戰國時代,造就諸侯爭霸百家爭鳴,打破了原本既存政治體制,這一時期有思辯能力的知識份子互相影響卻又各自標新立異分別建立各種實踐學說與派系。
    
  『修』這個字包含很多意義,諸如學習鍛練、補補改改、美化點綴等等。身體髮膚,總有毀壞之時;心智靈魂,隨時間會磨蝕;勞其筋骨,修身強健之始;苦其心志,堅強存活於世;天雖好生,難救求死之屍;物競天擇,乃自然淘汰事。眾生物在地球這大環境下求生存必定要成長進化,每個生物其實從出生到死亡那一刻都不曾停止學習,就如同呼吸一般。虛幻飄渺般的思維也都有無止盡進化可能性,古希臘伊索寓言中以龜兔賽跑故事就是很經典例子,常人可能只知道最初比賽,因兔子能力不錯而偷懶導致輸給勤能拙的烏龜,有趣在於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世們讓這故事增加了三次比賽,第二次比賽兔子吸起教訓,毫無懸念贏了烏龜,第三次比賽,烏龜更是要求在一個中途有河的路線,該場比賽硬是被烏龜以智取勝,最後那第四場其實不算比賽,兔子與烏龜遇上災難要趕快逃離,為存活這共同目標上兔子和烏龜攜手合作,在陸地方面兔子拖著烏龜,必需過河方面烏龜也背著兔子,逃離後雙雙都發覺一件事,若是沒有對方協助僅靠己之力都不可能在那場災難存活下來。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具有相對優秀的大腦,能進行較複雜計算和抽象思維,這些能力使得人類比其他物種更懂得透過體外工具生存,更是地球上唯一會用火的奇特物種,在已知用火的概念下,依然永無止盡持續進化著。如今人類在千百年來順其自然下意外造就非自然生活環境形態,光人類一物種就繁演粗估有70億數量以上,個體戶自身也面臨與其他生物不同的競爭淘汰規則,因此每個人必須不斷學習新事物,維持身體健康,才得以生存享受無價的生命力。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哲學儒書禮記《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在參照《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和平之意)』。道家莊子《天下篇》記載『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後被儒家所繼承,「內聖」即是把道藏在內心自然無為,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更是身聖(文武)與心聖(精氣神)之結合;「外王」即是把道顯於外推行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西元1915年一群中國留美生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創辦的「中國科學社」長期傳播有關科學活動後,格物致知最終漸漸成了歷史名詞被science取代,中文則是借用日語譯名『科學』。

  西元1779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表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共5卷,後來簡稱『國富論』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理論基礎。西元194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了人類需求五階層金字塔理論,最底曾開始依序而上為『生理(食衣住行育樂)、安全(健康與財富),愛與歸屬(信望愛),尊重(自由公平正義),自我實現(理想抱負成就夢想)。西元1990年美國管理學家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著作一本名為《第五項修練》,原本四項修練分別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之外加入另一項核心價值觀『系統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