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經拼接述文(修身篇)

古經:四書五經
學家:儒學
述者:儒家的子弟及再傳子弟
譯者:四書之名始於宋代,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文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南宋朱熹所定義的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大學篇第2節中斷、9節、15節,中庸篇第20節部分段落、22節後段
●論語:魏靈公篇第12節、28節,憲問篇第26節,學而篇第4節,為政篇第15節,季氏篇第9、10節,里仁篇第14節,述而篇第1、20節。
●孟子:盡心上篇第1節
--------------------------------------------------------------------------------------------------------------------------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

《禮記》~大學篇~第2節中段: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禮記》~大學篇~第9節: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論語》~魏靈公篇~第12節: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雍也篇~第20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憲問篇~第26節: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論語》~學而篇~第4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禮記》~中庸篇~第20節部分段落:
哀公問政。子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論語》~為政篇~第15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季氏篇~第9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篇~第10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禮記》~中庸篇~第22節後段: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論語》~魏靈公篇~第28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里仁篇~第14節: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禮記》~大學篇~第15節: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論語》~述而篇~第20節: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篇~第1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孟子》~盡心上篇~第1節: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