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圖時間為2019/5/24,簡體字是百度百科,繁體字是維基百科,搜尋關鍵字都是"政治"兩字 |
上圖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截圖內容,有三個共通點,首先中國清末之前的「政治」概念與西方古希臘始端的系統政治學含意是不同。次之以國父孫中山把西方文明的Politics用「政治」來翻譯。末點中國古代和孫中山都是把政和治分開來解釋含義。
漢字來自中國古代,如古代和孫中山的說法結合才能比較有文化連接性,結合後或許會是這樣敘述:「政就是眾人之事,眾人之事含有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就是管理眾人和教化眾人,兩者結合即是政治」。
維基百科敘述國父孫中山把結合的政治詞彙又分為三個含意,國政、黨爭、是非。國政有天權,黨爭因地財、是非在人心。又三民主義提倡民(國)權、民(國)生、民(國)族。國父孫中山認為以民(國)族最為重要,此觀點呼應了《論語》顏淵篇第7,最不能拋棄的民信,民無信不立(國)(族),民眾互相間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眾望所歸的信心,就是信仰。由此推估國父孫中山信仰的基石在人心是非觀念,在滿清末年人心的是非觀念幾乎傳承自宋代開始的儒學而後遍地開花歷經幾個朝代中並深入古時傳統民間社會。可嘆的是,底層的傳統思想走的是腐儒編織的倫理枷鎖,當西方思維引進中國後更使百年前先烈們紛紛拋棄了傳統思想擁抱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但是這兩種主義只是在黨爭的層面,卻不是可以當成民眾信仰的存在。如果政府信仰沒有基石,猶如浮根之萍沒有根本,民眾未來的權益並非建立在永續之上。
現下民進黨政府對於軍公教人員進行的退休金以追逤既往方式改革,破壞了政府與軍公教的誠信,那麼未來有誰還會相信政府呢?,連政府都不相信,民眾互相之間的信任也會隨之動搖,民眾之間的信任成本也會從之增加。
現在中華民國有政治倫理嗎?在探討政治倫理之前,也必須思辨什麼是倫理,The News Lans關鍵評論網中,介紹的一本譯文書《解釋給每個人聽的倫理學》:倫理學從何而來?,此書原著作者為Roger Pol Droit是法國的學術哲學家,只閱讀文章還未讀書籍的我心得是…「有良性循環的秩序鏈才能稱作倫理」,再以《雜家‧淮南子‧要略20》把內文斷章取義來看:「經古今之道,治倫理之序,總萬方之指,而歸之一本。」
綜觀現在中華民國政府自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長年的藍綠政爭,非常明顯把文官體制破壞殆盡陷入惡性循環,是民眾不信任政府的表徵,如此推論政府已喪失其政治倫理。所以結論是中華民國目前應該沒有所謂的政治倫理,只有政客權貴忙著爭權,法令制度無所適從,言論秩序失去控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