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經拼接心得文(政與治)

所謂政,領導者以正()做為表率。政必先正己,以正()為表率才能管理眾人,若身不正,又怎能讓群衆身正?以德施政,領導者就如太陽恆星,追隨者亦如行星公轉,再引動衛星圍繞,宇宙星系就如此自然而成。


領導者建立群衆實惠而不浪費的經濟政策,做有益於民眾的事,給民眾以實惠,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恨,想經濟繁榮而不短視近利,制定利國利民的計劃讓群衆去建設,讓經濟繁榮的目標得到實現,領導者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齡小大、都秉持尊重態度,而不驕傲自大就能平易近人,衣著整潔穿搭得體,自然樹立威信。領導者事先不經引導,追隨者犯了罪(此需套入白人宗教新舊約聖經內的罪綜合定義)就抹殺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

領導者對於不懂的事情,一般都採取保留意見。名分不正當,說話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罰就不會公正;刑罰不公正,則民眾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領導者做事必須說得通、說話必須行得通。領導者說話,絕不隨便、不馬虎。

凡是人都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古代的領導者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於是就有不忍見人受害的仁政。以不忍見人受害的心,施行不忍見人受害的仁政,管理便如放在手上運轉一般的容易。所以說人人皆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例如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掉到井裡去,都會產生驚駭恐懼和憐憫的心;這種心理的反應,不是想要結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要博得鄰里朋友們的稱譽,更不是怕落得殘忍的不好名聲才這樣做的。從這樣看來,憐憫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讓的心,是禮的發端;分辨的心,是智的發端。人之所以有這四個善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端卻說自己做不到,是戕害自我本性的人;凡是了解在自己心中擁有四個善端的人,都知道將它加以推廣和充實,如同火的開始燃燒,泉水的開始流通。(此段參考南一書局,公孫丑上·六)

用政策去引導民眾,用刑罰來規範,單純這樣,民眾只求免於刑罰卻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引導民眾自律,己為人人,人人為己,這樣做,民眾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心悅喜樂。

百業蕭條,政府經濟困難,要設法減低民眾經濟負擔,民眾要是富足,自然就有稅收,政府最後也會富足,民眾要是日子難過,基層普遍都顯生存困難,政府怎會有安寧之日呢?民心要是沒有了,民眾就不會信任政府,如果政府難以信任,民眾就不會互信,群眾就不會榮和,就會呈無政府狀態。(參考部落格~孫老師說論語顏淵9 顏淵7)

不在自己被賦予義務權益名分之事,就別思考其是否為正,領導者不會去思考他被賦予義務權益分外之事,如果雙方異議不是求同,就不要互相言語糾結纏綿了。時代變遷,人世變化,風俗轉移,治道有起有落,政治也需隨著風俗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