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者:白取春彥
翻譯者:楊明綺
出版日期:2012/09/27初版
出版社: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開本:約13.4×19.7cm
裝幀:精裝
裝幀:精裝
ISBN:978-957-272-220-6
頁數:272頁
參考文獻:《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權力意志》、《愉悅的知識》、《偶像的黃昏》、《叔本華》、《善惡的彼岸》、《各種意見與箴言》、《漂泊者及其影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玩笑,欺騙與報復》頁數:272頁
--------------------------------------------------------------------------------------------------------------------------
心得摘錄:非尼采真實述作,僅摘錄該書勵志共鳴段落以自改編的心得筆記。
--------------------------------------------------------------------------------------------------------------------------
○己
●<011>坦然接受自己的蛻變 (參考:愉悅的知識)
自己以往堅信的真相,如今竟成了錯誤;以往奉為不變的信念,如今不再是唯一。
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非因年少無知,不經世事的緣故,而是當時層次狀態,認知想法,既是事實也是信念。
人總會蛻變,不斷求新求變,朝向新人生邁進。因次,只是以往認為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不再需要罷了。檢討自我,聽取別人的批評,才能刺激自己蛻變造就新的自我。
●<014>解釋會禁錮我們的思想,失去思考的本質(參考:玩笑、欺騙與報復)
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事情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好壞與利弊全看自己怎麼解釋。
然而,無論如何解釋,都參雜解釋者的主觀看法,意味著解釋者已被自己的觀點束縛,只能從可讓對方解釋得通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也就是說,解釋衍生出來的價值判斷會禁錮自身思想。
○生
●<049>別被佔有慾操控(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佔有慾並非十惡不赦的情感。佔有慾能鞭策一個人工作賺錢,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得到身為人該有的自由與獨立。
賺錢並不是甚麼壞事,問題是佔有慾一但過頭,就會奴役我們的心。為了賺更多的錢,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讓佔有欲逼得喘不過氣。
○友
●<076>主動與朋友交流(參考: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藉由與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可以了解自己到底在想些甚麼。
當你視對方為朋友,表示你對他有著一定程度的尊敬與品格,互相交流,彼此尊重,更助於自身品格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提升。
○世
●<092>不被大多數人的判斷迷惑(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人們總是輕視一目了然的結構與道理,或是比較容易解釋的事物,卻重視那些無法說明清楚,曖昧不清的事物。
●<97>規則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人心(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人們為了建立秩序,為了防止任何有害之事發生,或是為了減低危險性,增進效率,而制定規則與法律。
但是因應規則,又會出現新狀況,而且與當初訂立規則時所遭遇的情況完全不同。
此時就算廢除那些規則,也無法回到原先的狀況,因為規則以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人心。
●<106>千萬不能相信政客(參考:愉悅的知識)
有些人刻意在身邊安排一些有能力或有名的人,藉以凸顯自己的存在感,政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政客最喜歡享受學者名士,圍繞在自己身邊的感覺,順便找藉口借助它們的影響力,當然不是出於工作的使命,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空虛,讓自己成為永遠的主角,不斷地利用別人罷了。
○人
●<149>過度擁有反而成為佔有慾的奴隸(參考:各種意見與箴言)
人生需要金錢,舒適的住所、健康豐富的飲食。擁有這了這些,人才能獨立、自由地生活。
然而過度擁有這些東西,人就會成為佔有慾的奴隸。為了佔有,花費許多時間,就連休息時間也被迫與人交際應酬,受組織操控,甚至被國家束縛。
○知
●<178>時代在變,看待事物的觀點也要改變(參考:曙光)
何為善?何為惡?身為人的倫理又是甚麼?這定義會隨著時代改變,甚至完全相反。
在古代,不符合傳統與習慣的自由行為就是異端。此外,特立獨行的舉動,超越身分的平等,無法預測的事,不習慣的事,甚至連難以看透的事,都被視為惡。現代很多的尋常行為與想法,在古人眼中看來都是罪大惡極的事。
改變觀點就是這麼一回事。光是想像對方或情況並不能改變觀點,鑑古至今則有助於改變觀點。
●<180>學習是優質生活的基礎(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想要理解並遵守與對方的約定,必須具備足夠的理解力與記憶力。而理解力與記憶力都是能夠經過鍛鍊而獲得的一種知性。
人能同情某個人或是某個遙遠的對象,肯定具備充分的想像力,而想像力也是一種知性。
人性的倫理與道德,與知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缺乏知識的知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186>能解放你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參考:叔本華)
其實真正的教育者,並不是擁有顯赫的頭銜與豐功偉業,而是能幫助你發揮潛力、自由自在,充滿活力地發揮能力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參考:備忘錄)
●<187>學習不是只為了模仿(參考:備忘錄)
古希臘之所以能經歷長時間,依舊保有高度繁榮的文明,就在於它們不僅懂得吸收外國文化教養,還能活用,發展得更好。
基礎就在於多元化學習。學習不單是為了模仿,也是為了將外國文化作為一種教養,化為澆灌自己的養分。當今現世也是如此,光是追求眼前的利潤,這樣的經濟活動絕無法通往繁榮與發展之路。
●<189>光有理想不夠,還要找到通往理想的路(參考:善惡的彼岸)
光有理想是不夠的,必須告自己的力量找到通往理想的路。否則自己的行動、生活方式便永遠無法定下來。
如果你認為理想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遙遠星星,就部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也就只能得到悲慘的結果。也許一個不小心,你的人生甚至會比那些毫無理想可言的人,更加支離破碎。
●<197>哲學不是標準化自己(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所謂「自擁哲學」,是有著既定的態度與見解,同時標準化自己。
與其擁有這樣的哲學,不如傾聽人生中每一個時刻的呢喃耳語。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事務與生活的本質。
●<201>徹底的體驗才能長智慧(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光是學習與閱讀是不會變聰明的,人唯有經歷過各種體驗才會成長。當然不是所有的體驗都是安全的,體驗也潛藏著危機,一不小心還會中了體驗的毒,甚至上癮。
體驗過後,再進行反省和觀察,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美
●<215>一旦捨棄理想與夢想,人生就會變得汙穢不堪(參考: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旦不知不覺地捨棄理想與夢想,便會在心裡種下嘲笑的因子,輕蔑那些成天將理想與夢想掛在嘴邊的人,內心也會被埋怨與忌妒的情緒汙染,變得污穢不堪。力求上進的力量與克己的心,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非因年少無知,不經世事的緣故,而是當時層次狀態,認知想法,既是事實也是信念。
人總會蛻變,不斷求新求變,朝向新人生邁進。因次,只是以往認為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不再需要罷了。檢討自我,聽取別人的批評,才能刺激自己蛻變造就新的自我。
●<014>解釋會禁錮我們的思想,失去思考的本質(參考:玩笑、欺騙與報復)
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事情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好壞與利弊全看自己怎麼解釋。
然而,無論如何解釋,都參雜解釋者的主觀看法,意味著解釋者已被自己的觀點束縛,只能從可讓對方解釋得通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也就是說,解釋衍生出來的價值判斷會禁錮自身思想。
○生
●<049>別被佔有慾操控(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佔有慾並非十惡不赦的情感。佔有慾能鞭策一個人工作賺錢,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得到身為人該有的自由與獨立。
賺錢並不是甚麼壞事,問題是佔有慾一但過頭,就會奴役我們的心。為了賺更多的錢,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讓佔有欲逼得喘不過氣。
○友
●<076>主動與朋友交流(參考: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藉由與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可以了解自己到底在想些甚麼。
當你視對方為朋友,表示你對他有著一定程度的尊敬與品格,互相交流,彼此尊重,更助於自身品格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提升。
○世
●<092>不被大多數人的判斷迷惑(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人們總是輕視一目了然的結構與道理,或是比較容易解釋的事物,卻重視那些無法說明清楚,曖昧不清的事物。
●<97>規則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人心(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人們為了建立秩序,為了防止任何有害之事發生,或是為了減低危險性,增進效率,而制定規則與法律。
但是因應規則,又會出現新狀況,而且與當初訂立規則時所遭遇的情況完全不同。
此時就算廢除那些規則,也無法回到原先的狀況,因為規則以改變了環境,也改變了人心。
●<106>千萬不能相信政客(參考:愉悅的知識)
有些人刻意在身邊安排一些有能力或有名的人,藉以凸顯自己的存在感,政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政客最喜歡享受學者名士,圍繞在自己身邊的感覺,順便找藉口借助它們的影響力,當然不是出於工作的使命,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空虛,讓自己成為永遠的主角,不斷地利用別人罷了。
○人
●<149>過度擁有反而成為佔有慾的奴隸(參考:各種意見與箴言)
人生需要金錢,舒適的住所、健康豐富的飲食。擁有這了這些,人才能獨立、自由地生活。
然而過度擁有這些東西,人就會成為佔有慾的奴隸。為了佔有,花費許多時間,就連休息時間也被迫與人交際應酬,受組織操控,甚至被國家束縛。
○知
●<178>時代在變,看待事物的觀點也要改變(參考:曙光)
何為善?何為惡?身為人的倫理又是甚麼?這定義會隨著時代改變,甚至完全相反。
在古代,不符合傳統與習慣的自由行為就是異端。此外,特立獨行的舉動,超越身分的平等,無法預測的事,不習慣的事,甚至連難以看透的事,都被視為惡。現代很多的尋常行為與想法,在古人眼中看來都是罪大惡極的事。
改變觀點就是這麼一回事。光是想像對方或情況並不能改變觀點,鑑古至今則有助於改變觀點。
●<180>學習是優質生活的基礎(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想要理解並遵守與對方的約定,必須具備足夠的理解力與記憶力。而理解力與記憶力都是能夠經過鍛鍊而獲得的一種知性。
人能同情某個人或是某個遙遠的對象,肯定具備充分的想像力,而想像力也是一種知性。
人性的倫理與道德,與知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缺乏知識的知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186>能解放你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參考:叔本華)
其實真正的教育者,並不是擁有顯赫的頭銜與豐功偉業,而是能幫助你發揮潛力、自由自在,充滿活力地發揮能力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參考:備忘錄)
●<187>學習不是只為了模仿(參考:備忘錄)
古希臘之所以能經歷長時間,依舊保有高度繁榮的文明,就在於它們不僅懂得吸收外國文化教養,還能活用,發展得更好。
基礎就在於多元化學習。學習不單是為了模仿,也是為了將外國文化作為一種教養,化為澆灌自己的養分。當今現世也是如此,光是追求眼前的利潤,這樣的經濟活動絕無法通往繁榮與發展之路。
●<189>光有理想不夠,還要找到通往理想的路(參考:善惡的彼岸)
光有理想是不夠的,必須告自己的力量找到通往理想的路。否則自己的行動、生活方式便永遠無法定下來。
如果你認為理想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遙遠星星,就部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也就只能得到悲慘的結果。也許一個不小心,你的人生甚至會比那些毫無理想可言的人,更加支離破碎。
●<197>哲學不是標準化自己(參考:人性的,太人性的)
所謂「自擁哲學」,是有著既定的態度與見解,同時標準化自己。
與其擁有這樣的哲學,不如傾聽人生中每一個時刻的呢喃耳語。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事務與生活的本質。
●<201>徹底的體驗才能長智慧(參考:漂泊者及其影子)
光是學習與閱讀是不會變聰明的,人唯有經歷過各種體驗才會成長。當然不是所有的體驗都是安全的,體驗也潛藏著危機,一不小心還會中了體驗的毒,甚至上癮。
體驗過後,再進行反省和觀察,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美
●<215>一旦捨棄理想與夢想,人生就會變得汙穢不堪(參考: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旦不知不覺地捨棄理想與夢想,便會在心裡種下嘲笑的因子,輕蔑那些成天將理想與夢想掛在嘴邊的人,內心也會被埋怨與忌妒的情緒汙染,變得污穢不堪。力求上進的力量與克己的心,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