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手掌及左膝蓋挫傷(怕血者勿入)

○事發情況:騎約15年車齡的平把登山車,失速加上路面高低差以致人往前飛摔受傷
○事發地點:淡水金色水岸自行車道,紅樹林往竹圍車站方向快到某廢棄建築旁高低差路面
○事發日期:2018/01/15
○最初清創:淡水馬偕醫院急診,約傷後3小時簡易X光結構性檢查及傷口消毒上藥包扎
○傷殘狀況:左右手掌及左膝蓋皮肉挫傷,其他無明顯骨折及其神經韌帶等問題
○敷料諮詢:北投某皮膚科診所,因以組織液過多為由不建議使用傷口敷料(俗稱:人工皮)
○其他門診:
●淡水馬偕醫院骨科複診:簡單膝蓋韌帶理學檢查沒問題後,就請護士包扎傷口換藥
●北投關渡醫院整形外科:傷口一周復原的情況諮詢,得到尚可但就是傷口有些太乾,當下換藥由醫師親手包扎,使用榮總自研發的燙傷藥膏(灼膚星)。
○北投藥局:
●天康藥局:棉棒、無菌紗布(2x2、3x3、4x4)、生理食鹽水(小瓶或500ML小口徑)、3M透氣膠,換藥耗材在舊北投地區當初比價後此間較便宜。
●躍獅連鎖:杏嘉分店,Duoderm牌傷口敷料(人工皮),此牌貌似各大醫院都在用,如果是我這樣的傷口必須買海藻膠厚片型,超薄片型對於傷口平整度及清潔度非常要求。
--------------------------------------------------------------------------------------------------------------------------
上文只是簡易摘要,下文還有生肉歷程(圖示)及自我照護心得,文中字連結的網站及圖示可能會因時間長而失去連結效果
--------------------------------------------------------------------------------------------------------------------------


傷口敷料:

wet to wet 濕潤療法概念,有別於傳統乾燥結疤通風的自然自癒法。(此觀念來自某專業研究傷口的外科醫生"傷口大師"網誌作者,其主題為:生理食鹽水溼紗布敷料)

傷口硬痂除了是壞死細胞的陳積同時也是保護傷口的防盾,然而使用傷口敷料就是代替那修復時人體自然形成的痂。wet to wet 的好處就是讓組織液能游離在傷口每一處,加強好菌,白血球等修復環境,現在的外傷照護,讓傷口保持濕潤才能好得更快,好得更快細菌感染的機會就會越小。

傷口敷料,就是幫住乾淨無菌傷口創造一個密閉空間,讓傷患自體免疫系統以及組織液來修復而且傷口敷料能防止一般人因傷口養時習慣性摳抓的壞習慣造成傷口組織持續再度N次破壞,以致痂皮增厚或者增加細菌感染的危險性。

較舊的護理觀念是初期一天一換,這必須要更新,初期較髒的傷口必須頻繁最少一天三次的清創換藥才能快速的讓傷口乾淨修復,目前普遍的一般外科都會使用燙傷用藥來幫助傷患創造自體修復的良好人造環境。

現今台灣有流行俗稱的人工皮(下文也將此稱呼),如圖中的DuoDerm品牌,人工皮可分為厚片及薄片,厚片基本都是含海藻膠成分來吸附壞死細胞及壞死細菌,我選擇DuoDerm品牌是參考"批踢踢(一篇主題為:人工皮疑問),以及家中父親之前鎖骨受傷,振興的骨科醫生也用此品牌來幫助家父癒合傷口。不過我卻買錯種類,因為我需要厚片而不是薄片,在購買前真的必須要謹慎了解自己的傷口狀況,才不會貼錯造成事與願違的護理錯誤方式。對於人工皮的認識可以看"快樂小藥師"網誌作者的詳細介紹以及不同厚度的人工皮

榮總自研發的燙傷藥膏"灼膚星",就是一個很好的藥膏,也許"傷口大師"網誌作者的觀念燙傷藥膏沒有很顯著效果,但是在一般人自理觀念上,除了人工皮外,藥膏才能讓傷口保持濕潤,至於生理食鹽水溼紗布敷料方法,除非有人頻繁的幫忙換藥,不然1小時左右生理食鹽水早都蒸發掉了,若是傷口有發炎化膿,那清創用wet to dry或許真的適宜,但傷口已經乾淨還在wet to dry反而使傷口一直撕傷造成癒合時間延長。另外榮總的"灼膚星"有個好處,那就是可液化痂,可以讓傷患的傷口在無結痂皮狀況下修復,畢竟痂是壞死細胞及細菌等堆積新陳代謝排出的組織結構,身體少了這節奏,就能增加修復速度及減少看不見的負擔。





自我護理心得:

網路上從傳媒平台討論或發表人工皮使用心得或注意事項,如:批踢踢看板 BeautySalon 主題:「請益」人工皮牌子或者健康遠見電子報轉貼聯合新聞網的文章:傷口保持乾燥已過時!人工皮4重點必知....等等衛教資訊大部分由許多皮膚內科醫生熱心的提點與宣導,幾乎較難輕易看到是由外科醫生談及人工皮的應用。

生活上每個人肯定會經歷"外傷",然依照台灣人外傷時個人照護的習性,能自理就自理,自認不嚴重就不去門診,對於簡易護理新知也無意追求,因此造就了那些時下不該再產生的問題,因傷口照護不周反而更嚴重的零星情況案例在網路上流竄,就如本次我受傷的情況,也因認知及衛教資訊上的不足,是否該使用人工皮先找了北投某間皮膚科診所醫生詢問,雖獲得傷口因不平整,又因淡水馬偕骨科護理師用了人生優點石蠟紗布一天就造成傷口周圍開始結深色痂,優點藥水的刺激使肉色從粉紅後轉成深紅色,還有組織液太多會導致頻繁更換,綜觀後以不該使用人工皮的建議給我。第一次皮膚科診所門診運氣不錯遇到一個比較會處理傷口的診所護士,外蓋乾大紗布+內貼溼小紗布的概念,如此只要頻繁更換內貼溼小紗布(復原情況良好其實最後也可以只要滴生理食鹽水潤濕不更換也可)。第二次更換,皮膚科診所護士換了一位新手,顯得不太會處理也沒有如之前那位方式更換,然而皮膚專科醫生除了認真聽我的敘述外,指囑咐一天換三次紗布(有如游姓傷口大師文章中所述的wet to dry 清創模式),其他並沒有辦法解答我在傷口照護上何時可以貼人工皮的問題,為此我就沒再回診繼續看皮膚科診所了。

        傷口自我護理清創(如同游姓傷口大師部落格文章所述的wet to dry)一周後,對於如何進階成為wet to wet ,以及何時可用人工皮的拿捏心中一直保存疑問,對於皮膚科傷口照護非常欠缺專業的新觀念下,照著起初馬偕醫院給的指導單內,另外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關渡醫院一般外科。這次給較具專業的外科醫生觀察後,得出的結論是,傷口護理上有點太乾燥(我一天都換了3~4次濕敷,若這樣邏輯傳統一天一次換藥不就更乾了),換藥時也是醫生親自換藥(與馬偕骨科以及北投祐民聯合診所一般外科不同),醫生也挺風趣的介紹榮總自研發的燙傷藥膏"灼膚星"在八仙塵暴事件上的患者使用評價及效果不錯,在傷口處都塗了超大量(好像不用錢,然而自行購買的話好像也不便宜),換藥包扎好後,醫生也補充敷上灼膚星會有黃黃的正常現象,但對於人工皮還是沒有得到回應。回到家後六小時,打開紗布看傷口情況,這一看,的確不一樣,過去因為優點造成的深痂都不見了,全軟化成黃黃的濃液(同如整外醫生所述)對於這新藥膏多少有些保持疑問(有灼傷1%可能??),或許效果太顯著我嚇到了,也怕藥膏使用太久造成皮膚輕微灼傷之類,也因此改回原本的wet to dry清創修復生理食鹽水溼敷法。

        傷口自我護理清創漸漸兩週,感覺修復有點慢,也放棄了那麻煩的wet to dry清創修復生理食鹽水溼敷法,雙手情況是在自行貼了人工皮(薄)3~4天左右,但最後還是回復wet to dry到純粹以乾紗布保護傷口 ,最後不使用人工皮緣由是組織液太少。膝蓋則是使用灼膚星一天一次到最後。

        結論,居家一般傷口自理,一直使用灼膚星會比wet to dry清創修復生理食鹽水溼敷法來的好,有經濟能力砸錢的話就人工皮(厚)一直換貼到傷口乾淨平整,再以薄的貼至皮膚完全修復好。所謂的傷口修復好,不是結了痂即可不管,而是也要把痂自然脫落前的時間算進去,對於擦傷等非重大外傷問題只要覺得三天內或到一周內好不了的也是要找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有骨頭結構性及功能性問題或疑慮,再找骨科,其他時候自己也必須時常更新醫療資訊及知識,在台灣發生外傷很多人也許知道要跑醫院急診,但是會想到跑一般外科的不多,原因多半認為自己去藥局買藥處理即可,或者在學時有保健室,或在外工作也有醫護室等等,也就像我這樣不常出外運動,不常受點小傷的根本想不到為何需要找一般外科。以我目前居住地台北市北投捷運站到新北投捷運站附近是有很多內科診所,但有標榜處理外傷的診所目前只有中央南路上一間舊北投郵局支局旁邊的一間連鎖診所才有。對於淡水馬偕急診包扎與骨科門診換藥不同調,我感覺非常訝異,這代表2018年初的淡水馬偕醫院對於傷口護理不嚴謹也沒有系統性同步。對於皮膚科醫生缺乏對一般傷口護理欠缺學理及實務經驗,或許是慢性傷口與急性傷口處理方式不同吧。如果不是我一時興起跑到關渡醫院看外科,我還不知道有"灼膚星"這等級的燙傷藥膏,過往已知振興配發的"紐約新黴素軟膏"及馬偕配發的"欣黴素藥膏"並沒有讓痂液化的功能。更要不是好奇心使然,在網路大肆亂搜傷口相關資訊我還不知道傷口要好得快不再是以前傷口乾淨保持乾燥通風快速結痂的概念,而是封閉乾淨且濕潤無結痂復原才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