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Book

作者: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
譯者:郝明義;朱衣
出版日期:2003/03/31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開本:(繁中)約15×20cm
裝幀:平裝
ISBN:(繁中)957-05-1798-0
ISBN-13:(原文)978-0671212094
ISBN-10:(原文)0671212095
頁數:431 頁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做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
心得摘錄:這僅是我簡易共鳴摘錄,更多豐富其餘90%UP的全面內容在實體書中難以備載
--------------------------------------------------------------------------------------------------------------------------


【書摘共鳴目次】
○第001頁~第004頁-(譯序)

○第005頁~第008頁-(自序)

○第009頁~第066頁-(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第011頁~第024頁-(第一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1.主動的閱讀=>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
2.以及為求理解而讀=>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
3.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4.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第025頁~第030頁-(第二章:閱讀的層次)

●第031頁~第040頁-(第三章: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1.學習閱讀的階段
2.閱讀的階段與層次
3.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
4.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041頁~第054頁-(第四章: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檢視閱讀一:有系統地略讀或粗讀
2.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3.閱讀的速度
4.逗留與倒退
5.理解的問題
6.檢視閱讀的摘要

●第055頁~第066頁-(第五章: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2.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3.培養閱讀的習慣
4.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第067頁~第196頁-(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069頁~第084頁-(第六章:一本書的分類)
1.書籍分類的重要性
2.從一本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
3.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
4.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第085頁~第0106頁-(第七章:透視一本書)
1.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2.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
3.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4.發現作者的意圖
5.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第107頁~第124頁-(第八章: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1.單字vs詞義
2.找出關鍵字
3.專門用語及特殊自彙
4.找出字義

●第125頁~第146頁-(第九章:判斷作者的主旨)
1.句子與主旨
2.找出關鍵句、主旨、論述、解答
3.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第147頁~第160頁-(第十章:公正的評斷一本書)
1.受教是一種美德
2.修辭的作用
3.暫緩評論的重要性
4.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
5.化解爭議

●第161頁~第176頁-(第十一章:贊同或反對作者)
1.偏見與公正
2.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與論述的完整性
3.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

●第177頁~第196頁-(第十二章:輔助閱讀)
1.相關經驗的角色
2.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
3.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工具書、字典、百科全書

○第311頁~第348頁-(第四篇: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313頁~第338頁-(第二十章: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1.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
2.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3.客觀的必要性
4.主題閱讀的練習實例:進步論
5.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
6.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
7.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第339頁~第348頁-(第二十一章: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1.好書能給我們什麼幫助
2.書的金字塔
3.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書摘共鳴筆記】

※第011頁~第012頁-(第011頁右數最後一段開始)
        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但是,「知識」是否那麼必然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為有相當差距。我們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know)和這件事相關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氾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會發生這個現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媒體,經過太精心的設計,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雖然只是表相如此)。如何將知識份子的態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之一。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誌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複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不用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他只要按一個「倒帶」的紐,就能找到它所需要的適當言論。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得宜。

※第015頁(右數最後一段)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甚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念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第017頁(右數第三中段)
        在什麼的狀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有兩種情況:第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桿」,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它有而讀者所無的洞見。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一旦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第019頁(右數第三中段開始)
        十六世紀法國北方文藝復興的哲學家蒙田隨筆紀載翻譯後某段話:「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後學。」第一種的無知是連字母都沒學過,當然無法閱讀。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許多書。英國詩人亞歷山大●頗普(Alexander Pope)稱這種人是書呆子,無知的閱讀者。總有一些書呆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稱呼,這也可運用在任何一種年紀,好讀書卻讀不懂的人身上。他們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要避免這樣的錯誤──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的錯誤──我們必須要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型態。這種區分對閱讀的本身,以及閱讀與一般教育的關係都有很重大的影響。
        在教育史上,人們總是將經由指導的學習,與自我發現的學習區別出來。一個人用言語或文字教導另一個人時,就是一種被引導的學習。當然,沒有人教導,我們也可以學習。否則,如果每一位老師都必須要人教導過,才能去教導別人,就不會有求知的開始了。因此,自我發現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是經由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

※第020頁-(右數第一前段開始)
       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就是沒有老師指導的方式,而被引導的學習就是要旁人的幫助。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只有真正學習到的人才是主動的學習者。因此,如果說自我發現的學習是主動的,指導性的學習是被動的,很可能會造成謬誤。其實,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該死氣沉沉。
       這是非常真確的道理。事實上,要區分得更清楚一些的話,我們可以稱指導型的學習是「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用不著像心理學家做深入研究,我們也知道教育是非常特殊的藝術,與其他兩種學術──農業與醫學── 一樣,都有極為重要的特質。醫生努力為病人做許多事,但最終的結論是這個病人必須要自己好起來──變得健康起來。農夫未他的植物或動物做了許多事。結果是這些動植物必需要長大,變得更好。同樣的,老師可能用盡了方法來教學生,學生卻必需要自己能學習才行。當他學習到了,知識就會在他腦中生根發芽。

※第021頁-(右數最後一段)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需要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我們要再提一次,這就是在非輔助型的學習中經常想要強調的任務,而在被教導型的閱讀,或傾聽學習中被遺忘或忽略的過程。譬如許多人會假設一位詩人在寫詩的時候一定要運用到他的想像力,而他們在讀詩時卻用不著。簡單的來說,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來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會這麼說的理由在於:閱讀也就是一種發現──雖然那是經過幫助,而不是未經幫助的一個過程。

※第022頁~第023頁-(第022頁右數最後一段開始)
        在學校的學生通常會跟著老師或指導者閱讀比較困難的書籍。但對我們這些已經不在學校的人來說,當我們試著要讀一本既非主修也非選修的書籍時,也就是我們的成人教育要完全依賴書籍本身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有老師的幫助了。因此,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事實上,這就是本書最主要的目的。

※第025頁~第026頁-(第025頁右數最後一段)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層次,而不稱為種類的原因是,嚴格來說,種類是樣樣都不相同的,而層次卻是在高的層次也包含了較低層次的特性。也就是說,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事實上,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第026頁(右數第二前段)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那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第027頁(右數第二前段)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唸完兩倍厚的書。
       因此,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中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的時間。
       這個層次的閱讀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稱呼,譬如略讀或預讀。我們並不是說略讀就是隨便或隨意瀏覽一本書。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第028頁~第029頁-(第028頁右數第二前段開始)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說的兩種閱讀,這要更複雜,更系統化。隨內文難讀的程度有所不同,讀者在使用這種閱讀法的時候,多少會相當吃力。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略刪)。我們要在這裡強調的是,分析閱讀永遠是一種專注的活動。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讀者會緊抓住這一本書──這個比喻蠻洽當的── 一直要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我們還要強調的是,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相對的,除非你有相當程度的分析閱讀的技巧,否則你也很難從對一本書不甚了解,進步到多一點的理解。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對閱讀者來說,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閱讀的是一本很簡單、很容易懂的書也一樣。
       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稱來形容這樣的閱讀,如比較閱讀(comparative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的,也是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第033頁~第035頁(基礎閱讀的學習四階段)
◎第一階段被稱為「閱讀準備階段」(reading readiness)。專家指出,這是從出生就開始,直到六或七歲為止。
◎第二階段,孩子會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
◎第三階段的特徵是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
◎第四階段的特徵是精煉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

※第041頁~第054頁-(檢視閱讀的摘要)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地略讀(skim)或粗讀(pre-read)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錄頁,對者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1)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困難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什麼叫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2)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洩氣。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3)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說,要去查註腳、學者的註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檢視閱讀的摘要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困難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原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在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第056頁~第066頁-(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這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到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涵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但是就醫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需要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寫下來。
       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培養閱讀的習慣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的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所謂的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