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像Re-imagine!


作者:Tom Peters
譯者:廖建容;王岫晴
出版日期:2005/03/31
出版社:天下文化,書號:BCB311
開本:(繁中)21.5×28cm
裝幀:平裝
ISBN:(繁中)986-417-460-6,(原文)0-7894-9647-X
頁數:356
重量:1675 g
這個時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徹底的改變。
這是個充滿模糊性的時代,這是個混亂的時代,
我們時代的特點就是焦慮與模糊。
現在我們需要與「好轉」截然不同的東西。
現在我們需要訓練自己開始玩一種全新的遊戲:
重新想像,在這個遊戲中,過去定義「更好」的規則再也不適用。
畢德士相信,在混亂的時代,企業與個人要追求卓越,不能再追求平庸的成功,而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等於滅亡。重新想像,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無可取代的未來。
--------------------------------------------------------------------------------------------------------------------------
心得摘錄:這僅是我簡易共鳴摘錄,更多豐富的全面內容在實體書中難以備載
--------------------------------------------------------------------------------------------------------------------------



【第八章:令人難忘的經驗】

○第114頁到115頁~
從兩本英文字辭典來專業分析"經驗"這一個詞種種的涵意(翻譯英文字典成中文字詞不通順是很正常):

●取自《藍燈書屋英文字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名詞-
1.親身遭遇或是經歷某件事
2.個人的觀察、遭遇、或是經歷某件事的過程或事實
3.人們在事件發生時所觀察、遭遇、或經歷到的收穫(學習)
4.從觀察、遭遇或經歷中獲得的知識或實用智慧
5.由知覺得到的所有認知內容;所有察覺、了解與記得的事物(哲學)
-同義詞辨析-
1.經歷、知道、忍耐、承受。經驗、經歷指的是經歷生命中的情境或狀況等,或是擁有某種情緒或感覺。經驗指的是人們受到所遭遇之事物的影響:經驗了心境的改變、經驗失望的痛苦。經歷通常是指承受或忍耐某些痛苦、困難、不愉快或是危險的事物:經歷險惡的困境、經歷一種行動。

●羅戴爾的《同義詞大全》(The Synonym Finder by Rodale J.I.)

-名詞-
1.事情、情節、煎熬、事件、事故、事變、偶發事件;經歷、交易、冒險;(俚語)旅程;情況、事例。
2.涉入、經歷、遭遇、面對;接觸、觀察、知覺、察覺、印象;嘗試、境遇、起伏。
3.生活、存在、出生背景、畢生事業;(美式說法)從挫折中歷練。
4.智慧、常識;成熟、啟發、知識、學習、認知、視野;知識、能力。

-動詞-
1.經歷、遇見、面對;觀察、察覺、領會;品嚐、體驗、考驗、嘗試;感覺;遭受、掌握;度過、忍耐、承受。
2.了解、學習、在行、熟悉、查明;明白、發現、受到啟發、充分意識到;知道,認知、(主蘇格蘭)懂得;吸收、吸取、接受。

-形容詞-
1.完成、練習過、有技巧、熟練、精通、內行、擅長、(法)熟悉;有見識、有準備、夠格、基礎扎實、受過訓練、立即可得;能勝任、合適、合格、能幹、做得到、有效率、(俚語)高明;老手、專業、(非正式用法)熟悉內情、(俚語)精明;專精於、擅長於、精湛的。
2.深思熟慮、成熟、適應、久經世故;歷盡滄桑、更堅定、更堅強、身經百戰、(非正式用法)經過磨練、(非正式用法)受盡折磨、世故、通曉、(俚語)熟知內幕、見多識廣、博聞廣識、(俚語)明智、(非正式用法)見多了、有經驗。
3.經歷、活過、實現、忍受、承受;接觸過、遭遇到、面對、觀察到、感覺到;品嚐過、體驗過、經過考驗、嘗試過;感覺到、意識到。

○第120頁到121頁~
四種層次的經驗階梯,以圍繞四世代蛋糕的經濟故事:

●1940年,原料經濟:
老祖母花一塊錢買麵粉、糖和其他「原料」(好吧,麵粉和糖都是加工過的產品,不過,你知道我的意思)。老祖母利用這些「原料」做了一個生日蛋糕,消費一塊美元。

●1955年,商品經濟:
媽媽到附近的連鎖超市(亞伯森Albertson's),花了幾塊錢,用包裝好的工業化商品----有品牌的蛋糕粉(貝蒂考克Betty Crocker)----做了一個蛋糕,消費幾塊美元。

●1940年,服務經濟:
不只是有錢人與超級富豪,一般人也都上得起糕餅店。因此,媽媽在友人生日的時候到糕餅店,花了十塊錢買了專業烘培的蛋糕,消費十塊美元。

●1990年,體驗經濟:
爸爸負責為孩子慶生,規則是由孩子訂的:「老爸,我要在餐廳(查克起士Chuck E. Cheese)辦生日派對,我會帶我的朋友來。」老爸遵命,並且乖乖在信用卡帳單上簽名----為了這次「經驗」,消費一百塊美元。

這是一個蠢例子,也許吧。但是這和星巴克(或是IBM全球服務事業部)的差別很大嗎?這個例子最有趣的部分(而且,你也可以在星巴克、哈雷機車或IBM身上看到),在於企業的大幅改變發生在企業也提供「經驗層面」時。在蛋糕這個例子中,消費價格由一塊美元變幾塊美元,由幾塊美元變十塊美元,由十塊美元變成一百塊美元。最後這100-10=90(美元),來自於餐廳提供的「經驗」。

【第二十二章:創意與自主時代下的教育】

○第278頁到279頁
「脫節」新經濟中的學習與薪資:

我把這本書三分之二的內容拿來煽動----一場企業的全面大翻修。我們正置身一場白領階級革命。機械式的工作正從白領經濟中被剃除,而白領經濟在已開發國家中雇用了90%像你我一樣的人。這種經濟型態同時也對棲身在「成本中心」的「官僚們」帶來衝擊。這種衝擊至少和貨櫃運輸配對中心裡的出貨台、堆高機及其他形式的「工廠自動化設備」帶來的衝擊,一樣巨大。

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虛擬國家》一書作者羅斯克倫斯(Rosecrance, Richard)寫道,「各國之間最終極的競爭,將會是教育體系的競爭,因為生產力最高、也最富有的國家,將是教育與訓練做得最好的國家。」

私部門不是在一種與外界隔絕的真空狀態下運作。人才即是一切。而「人才」的「製造」顯然是要仰賴----學校

今日,我們的學校仍依循著一個世紀以前建立的儀式,這些儀式也許有效,卻死板僵化;那是為了另一個時代與另一種經濟形態而建立的。更有甚者,現代「學校改革」運動的結果,竟是----一場大倒退。「為考試而教」、「標準化」。

「現今學校的危機在於與外界脫節」平克(Pink, Dan)在Free Agent Nation《自由工作國度》一書寫道。在這個新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變成獨立自主,「以自己為品牌」----或是「我家企業」的執行長。事實上,我們得全靠自己,在數百年來最混亂的狀況中,殺出一條生路,並且奮力抵擋電腦的用處遠遠超越我們的極大可能性。

工作的本質即將改變,劇烈地,快速地改變。我們準備好面對了嗎?我們的孩子準備好了嗎?沒有!大部分的問題,是從我們將孩子送到學校那一刻開始。脫節。學校與----我們全新的需求脫節。這不是一名「教育專家」的怒吼,而是一個商業分析家的嗆聲。

○第283頁到285頁
A Different Kind of Teacher《另類教師》一書作者約翰‧蓋多( Gatto, John Taylor)的觀察,學校「創造了卡夫卡式的儀式」。學校----
●「將孩童關在乏味的教室裡,剝奪了他們的感官認知。」

●「利用諸如年齡分級、或標準化測驗成績等怪異的評量方式,將孩童分成死板的類別。」

●「訓練孩童一聽到鐘聲、鈴聲或喇叭聲,就放下他們正在做的一切事情,像行屍走肉一般變換教室。」

●「持續不斷地監視兒童,剝奪他們私人的時間和空間。」

●「不斷地塞一堆數字給孩童,假裝它們有能力以量化的方式辨識事物的特質。」

●「堅持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來進行低階的抽象思考」

●「禁止孩童自行探索,假裝孩子們只要犧牲主動學習的時間,就能換得某個重要的秘密寶貝。」

管理大師卡爾‧魏克(Karl Weick)認為,領導者面對混亂局面時,所能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知道」。他如此解釋這個看法:「『不知道』是一張萬能通行證,允許追隨者去探索,提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創造新鮮的架構來觀察世界----承擔風險----自己找出答案。」

平穩安定已死。教育必須協助學生準備好面對未知、混沌不明、變動快速的未來。這也表示「學會如何學習」要比掌握一堆靜態的「事實」更形重要。

羅傑‧宣克(Roger Schank)在《心靈鑑賞家指南》(Connoisseur's Guide to the Mind)一書寫道,「實際的內容也許根本就不是重點,因為我們真正試著去做的是散播一種觀念:如果一個人知道如何學習,如何找到現有的知識,以及如何丟棄那些過時的老觀念,那麼他就能自行應付新領域的知識。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傳授學生方法,去醞釀好問題,而不是死記已知的答案,這個觀念是傳統學校體系完全不願接受、而傳統的測驗方法也沒有準備好面對的。」

○第288頁
●成人(再)教育:
《邁向成年》兩位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與芭芭拉‧史耐德(Mihaly Csikszentmihalyi and Barbara Schneider)表示:「當人們在職業中扮演的角色,變得越來越模糊短暫時,想要長成一個快樂的成年人,就越來越不容易。----年輕人再也無法仰賴一個可預測的未來,也無法確定在學校所學習的技能,是否足以讓自己保有一份安適的工作。」

○第290頁
●獨立學習:一週有一天的時間走出學校教室,去追尋一個「大創意」。

●學徒制度:拜某個地方的某人為師。

●社區服務:一週一次。

●與自己或他人的父母組成小組共同合作。(蓋多稱此為「家庭小組課程」)

●只有少量的「標準化」課堂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