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經:四書五經
學家:儒學
述者:儒家的子弟及再傳子弟
譯者:四書之名始於宋代,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文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南宋朱熹所定義的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郊特牲篇第24節後段,內則篇第18節、48節,祭義篇第11節、25節、26節後段、29節中段,哀公問篇第13節,中庸篇第20節中段、19節中段
●論語:學而篇第2節、6節,為政篇第7節、8節
●孟子:離婁上篇第28節中段
--------------------------------------------------------------------------------------------------------------------------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
《禮記》~郊特牲篇~第24節後段: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禮記》~中庸篇~第20節中段:
哀公問政。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禮記》~祭義篇~第29節中段:
....,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論語》~學而篇~第2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禮記》~哀公問篇~第13節:
哀公問:公曰:『寡人蠢愚,冥煩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論語》~為政篇~第8節: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禮記》~祭義篇~第11節: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
《論語》~為政篇~第7節: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禮記》~祭義篇~第25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孟子》~離婁上篇~第28節中段:
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禮記》~中庸篇~第19節中段:
子曰:『....。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禮記》~祭義篇~第26節後段:
曾子曰:『....。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論語》~學而篇~第6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禮記》~內則篇~第18節: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禮記》~內則篇~第48節: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於人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